裂變鉤子、6次觸達、信任階梯,B端私域流量怎么搞?
發布時間:2019-11-27瀏覽次數:0
道理懂的再多,想的再多都沒用,不做一遍都沒有感受,運營的成功經驗都是試錯試出來的。
“決策長,轉化慢;B端播種的是信任,精耕細作,方能收獲私域流量。”---濃談
一、流量的問題
流量進入存量時代。
新經濟很大程度依靠的是互聯網,互聯網的增長主要靠流量,互聯網流量的構成公式是用戶數乘以用戶時長。
中國互聯網網民數量從2017年開始基本就不漲了,中國互聯網網民時常為300分鐘,用戶數和市場都不漲,總流量也不漲,很難再實現增長。
2013-2015年,互聯網圈一個有效活躍用戶的成本是2-3元人民幣,但現在要100元甚至某些金融產品獲客成本在1000元以上。
這個邏輯和地產的邏輯一樣,地產賺錢并非贏在產品設計或者模式管理上,更多是因為拿到的地便宜,拿的地占據最好的市口,流量最大,就能夠賺得多。
事實上,互聯網就是虛擬的商業地產,互聯網的地就是用戶。比如在線上開個淘寶店和線下開店想獲得的流量的成本幾乎相同了,這是互聯網巨頭們轉身進入線下搞新零售的邏輯。
此外,BBAT(百度、字節跳動、阿里巴巴、騰訊)四巨頭拿下了C端總體流量80%的市場份額,遠超美國互聯網四巨頭的流量集中度。線上流量到頂,還被四巨頭控制了,而互聯網不能失去增長,這是巨頭紛紛轉向2B的根本原因。
二、B端流量
B端本就大多是在存量市場里博弈,求的是效率優化,能從C端流量學習的套路有限。
裂變,爆品,私域流量,這些套路借鑒到B端運營來的時候,通常要結合B端特性。否則,只落得邯鄲學步,東施效顰。
B端運營,因為客戶的決策鏈條長,需要逐步解決產品和服務的信任度問題。牽涉品牌推廣、市場獲得、銷售線索獲得、客戶轉化、持續維護等等。
環節多了以后,又牽涉到市場、運營、銷售的協調問題,分不清就是一團糟。
首先要聚焦,第一性原則,保持b端運營的核心指標在某個階段就圍繞一個核心指標來打。
比如用戶注冊、銷售量、用戶復購等等,都是可以在不同階段做核心指標做嘗試。
三、B端流量的特點
相較于C端流量,B端流量,有如下幾個特點:
1、關鍵詞 SEO/SEM能獲得的效果有限,對于復雜B端產品/服務并不適用。
2、公開流量偏向于直接銷售線索獲得,且媒體投放的線索成本越來越貴。
3、地推成本高、難管理,招渠道代理對于復雜業務的銷售容易失去控制。
這是因為,對于B端,越是非標,越是復雜的服務,越是大金額的交易,越需要人的溝通,越難在線上實現。
當然你說淘寶上可以買房子,那我也無fxck說。
傳統的銷售方式中,企業需要打廣告,還需要對產品質量負責。而銷售團隊需要認識行業標桿企業,靠個人關系信用拿下有決策權的領導,靠標桿企業信用背書拿下中小企業。
而目前B端流量獲得方式,仍舊嚴重依賴個人關系,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流程非常不標準,難以支持B端互聯網業務快速推進、實現快速規?;瘡椭频哪繕?。
公開的流量投放貴,效果差,轉化慢,怎么辦?
四、B端私域流量的建立
私域流量是品牌主通過各種方式方法(比如淘寶賣家在包裹里帶一張品牌微信號,這是常見的公變私方法)將客戶資源引流到自己的池子里(通常是服務號/微信群、個人微信號、小程序或自有App等),核心是培養品牌吳用戶關系。
在這個私域池子里用戶可以享受到品牌方的服務,折扣,還能與其他用戶進行交流形成特定的圈子,加深對品牌的認知與認可。
B端的銷售,往往基于信任。信任兩個層面,包括對企業的信任(企業品牌/產品質量);對人的信任,某業務員,某關系戶,某行業大咖KOL的信任。
這和私域流量的建立目標高度重合,培養信任關系。
B端私域流量,正是基于信任打造,把B端流量(用戶)轉化到線上、承載到公司的個人微信號/服務號/小程序/微信群、擬人化的打造信任體系,持續不斷的用標準化SOP流程對用戶做轉化的過程。
五、信任階梯
B端私域流量大致可以分為4步實現用戶的高度信任達成:客戶線索-用戶沉淀-轉化成交-持續粘性。
銷售線索的獲得是線上線下多渠道的。
包括銷售代理、客戶經理、地推、SEO/SEM,廣告投放、郵件銷售、電話/短信營銷、短信,都是B端營銷的方式,均可視作獲取B端流量的方式,亦可以看作銷售線索(潛在用戶)的獲得方式。
當獲得了銷售線索,電話或者短信所傳達的信息形式有限,屬于突破式的銷售??赡茈娫捦曜詈筮€是會說一句:那么加一下微信吧,我把資料發您看看。
或者,當一項業務已經成交,還是會希望客戶留存下來。除了希望用戶在互聯網產品上注冊,運營還需要為主動式、被動式、場景式溝通做儲備。
營銷學里著名的“六次觸達理論”,就是說一個客戶如果能夠被你觸達六次,你大概率能轉化他。
6次怎么算?
打個電話,算一次;發個產品資料或者客戶案例,算一次;發個朋友圈評論,算一次;給他做個產品demo,也算一次;發個促銷海報,也算一次。沒事聊聊天,也算一次。
每一次的觸達,使用的內容都有所差別,本質上是對同一內容切換成多種形式再分發一次。
公司再小也有自己的品牌/IP,把個人往專家IP方向去打造,無往而不利。
而把客戶沉淀到微信的載體后,就可以主動推送信息,主動聊天,還可以借助朋友圈這個利器,通過人設的打造,不斷重復強化影響。
哪怕是陌生人,通過在不斷的潛移默化的觸達,時間久了都可以構建出基本的信任。
有人做說,我也搞了群啊,怎么最后就死群了;我也引流到公眾號上了啊,公眾號也沒人看;我也讓用戶注冊了,推送的消息也沒啥用啊。
這是因為私域流量需要精耕細作才行啊。
六、B端流量重質
流量的質量分兩個方面:一個是流量本身,二是這流量適不適合。
第一遍流量來的時候,是什么路徑,就決定了基礎流量質量如何。
舉幾個典型的例子,
菜場買菜,掃二維碼送大白菜,三塊錢一個,這樣獲得了大量用戶;
拉個業務群,紛紛把各自熟悉不熟悉的人往群里拖,紅包過后死群;
線下開了無數行業大會,每個會都會搞群,熱鬧一陣,然后靜悄悄;
當你這樣隨意搞搞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這樣不經過篩選,無門檻加入,缺乏持續維護,只發自己希望傳播信息的“魚塘”,是不是太草率了。
要做好私域流量,要打造一個好的“魚塘”,是需要從選種子開始認真培育的。泥沙俱下的種子,污染的是整個池塘。
有了精準的種子,這個“魚塘”質量還需要不斷的通過運營、交流、維護和業務實現來精心培育。
等魚養大的過程,就是信任建立的過程,極其需要細心和耐心。不培育直接收割一波的,大部分就成“死魚流量”池了。
七、流量池“養魚”提示
池塘里不能只有塘主的聲音,用戶對此會非常反感。UGC 發展用戶傳播是池塘多樣性的前提,UGC也是團長/線上分銷體系建立的基礎。
塘主可以嘗試各類活動運營,建立行業知名度和信用,哪怕留個鋪天蓋地的印象,也比名不見經傳要好的多。
裂變的鉤子需要精心琢磨,以“虛擬”物品為主,例如常見的資料報告,因為邊際成本低,多發一個的成本幾乎為零。實物物品的邊際成本較高,補貼對B端用戶的粘性幾乎無用。
營銷的高級階段是口碑傳播。堅持好做產品和服務,如果用戶口口相傳的推薦你的產品或者服務,那么恭喜你,這就達到了傳播的最高境界。
另外,需要一提的是,私域流量運營在現實當中,運營人員的確也盡量嘗試多觸達客戶,只不過當時間線拉長到幾個月,大部分未轉化的用戶,可能觸達了兩到三次就把ta忘了。
這就可能需要更加細分的去用SCRM(Social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社交型客戶關系管理系統來打標簽跟進,用自動化營銷 SOP流程執行來持續做轉化,提高用戶的生命周期價值。
具體哪家的工具好,還是自己研發一套,目前還沒有包打天下的產品出現,有多少錢做多少事吧。
說了這么多,可能你說你聽不懂,那也沒事。因為我最近學了一句名言叫“有大屁多股,穿多大褲衩”。B端私域流量只是工具,是對成型公司的陣地戰是更重要的方法論。
運營,都還是以實際運用為核心。給你一顆導彈,不知道怎么打,也還是轟不到人。所以,裂變、爆品、私域流量什么的,可能都沒用。
另外,最近還學了另外一句名言“先干起來再說”。道理懂的再多,想的再多都沒用,不做一遍都沒有感受,運營的成功經驗都是試錯試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