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市場新機遇:智能軟件的自動擴量功能
發布時間:2020-07-17瀏覽次數:0
“把錢花在刀刃上”正在成為中國廣告主眼下的迫切訴求。
第三方監測機構CTR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廣告市場的整體刊例花費在2020年5月同比下降17.1%,廣告主可支配的投放預算明顯縮減。然而在廣告市場整體承壓的大背景下,廣告主并不打算放松他們對廣告效果的較高期待:他們既希望將自己的產品曝光在更多的目標受眾面前,同時也期望每筆廣告預算能夠獲得更好的轉化效果。
效果與成本,廣告投放的永恒難題
從廣告誕生之初,效果與成本就始終是廣告主在投放時關注的要點。而在當下的新營銷環境中,這兩大痛點也有了全新的表現形式。
一方面,從效果層面來看,廣告主通常采用設置多重定向條件精準錨定目標消費者進行投放。但從更長的時間維度來看,這一投放邏輯的問題在于隨著廣告在定向人群中的曝光度逐漸趨于飽和,投放效果將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衰減,并且這種衰減趨勢不可逆。
另一方面,從成本層面來看,廣告主往往會通過適度放寬定向條件拓寬曝光人群,但這種依靠投放者經驗的嘗試必然帶來試錯成本的激增,甚至在極端情況下導致投放費用的大規模低效消耗,從而推升廣告投放成本。
無論是效果還是成本層面日益凸顯的窠臼,本質上都源于廣告投放的智能化程度有待提高。目前的數字廣告投放雖然已通過接入大量技術手段和量化指標實現了效率的顯著提升,但其仍然高度依賴投手和優化師個體的既有經驗,未對投放中產生的數據進行更充分地智能化運用,而一些智能軟件的自動擴量功能剛好彌補了投放環節的這一缺陷,該功能會基于用戶畫像,通過機器學習技術,自動識別出大盤人群中的高轉化人群。
自動擴量,降本增效挖掘目標消費者
從營銷的角度來看,企業尋覓的目標消費者可以分為三類:首先是那些已經購買產品或服務的已知消費者,其次是企業認為產品或服務可以滿足其需求的潛在消費者,最后是那些未知但對產品或服務感興趣的未知消費者。
前兩類消費者在企業的經驗域中較易觸達,但第三類未知消費者由于游離在企業的經驗域外往往成為廣告投放的“盲區”。而自動擴量功能,最重要的價值之一就是幫助企業挖掘這些“盲區”潛藏的商業價值。
自動擴量目標的達成需要前后兩個階段的相互配合:在首階段,企業需要根據投放經驗設置定向條件并完成廣告投放。在這一過程中,平臺對首階段中成功完成轉化的高價值流量數據進行收集,供算法模型學習;在次階段,系統將突破廣告原本的定向條件,通過機器學習算法在更大的流量盤子中尋找高潛力人群。
分兩階段完成的自動擴量,能夠有效解決定向條件繁多導致起量困難、定向條件簡化引發轉化效率低等廣告投放環節存在的兩難問題。對于廣告主來說,使用智能軟件后挖掘和發現目標消費者的過程也會變得更加輕松。
自動擴量功能也將廣告主們的差異化需求納入考慮。例如向廣告主提供了“不可突破定向”的選項,其中涵蓋性別、年齡、地域等常見人群標簽,方便對這些維度有強制要求的廣告主能夠便捷地使用自動擴量功能。另外針對那些成本敏感型的廣告主,自動擴量功能在當訂單超成本時提供了由企業自行判斷是否擴量的選擇。
一組數據能夠展現日臻完善的自動擴量功能給廣告主帶來的利好:從整體情況來看,自動擴量功能讓廣告客戶的曝光提升了24%,轉化提升了14%,同時還實現轉化成本偏差22%的下降。
而優異的表現同樣也在部分特定行業中得到體現,例如直營電商客戶的表單成本下降8.3%,轉化率提升35.7%;招商加盟行業客戶在曝光和消耗顯著提升的同時,也同時實現了接近兩成的成本下降和逾四成的轉化率提升。
總的來說,在使用智能軟件自動擴量功能后,廣告主不僅能夠實現對已知消費者、潛在消費者和未知消費者的同步觸達,在絕對值層面擴充曝光量與轉化規模;與此同時,這一功能還能在相對值層面提升轉化率、點擊率并降低轉化成本,從而顯著推升ROI值,達成企業降本增效挖掘目標消費者的投放目標。
發揮平臺級優勢,品效協同的真實落地
在傳統認知中,視頻網站始終是品牌營銷的重鎮,這里聚集了大量預算充足、對大規模曝光和品牌調性有較高需求的頭部商家。但智能軟件自動擴量功能的推出打破了這一認知的局限,既滿足企業的品牌傳播需求、也能為廣告投放的實際轉化效果保駕護航。
自動擴量功能的推出延續了這一趨勢,目前這一功能已在信息流和貼片等主要廣告資源中使用,預計在短期之內將會拓展到更多的廣告位中。值得注意的是,自動擴量功能也將適用于TrueView、OTT等長視頻領域的特有場景。
事實上,廣告能夠實現成功的訣竅在于“向對的人說對的話”。作為視頻平臺原本就具備“說對的話”的優勢,廣告主普遍將這里視為塑造品牌形象、提升品牌調性的理想敘事場景;當前自動擴量功能的全面鋪開又向這一目標扎實地邁出了一步。
在智能化手段的助力下,自動擴量功能可以幫助企業自如地發掘更廣闊的目標市場。廣告主追求的品效協同也不再僅僅淪為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可以真正的落地。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