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節營銷泛濫,為啥電商依舊屢試不爽
發布時間:2019-11-05瀏覽次數:0
雙十一大戰在幾大電商巨頭的激烈競爭下,成為了全民狂歡的節日,幾年前毫無意義的雙十一在淘寶的一波神操作下,從“光棍節”搖身一變成了“購物節”。事實上,雙十一這樣的商業節日也不是第一個,似乎對于電商平臺來說,要是沒有個屬于自己的“節日”,似乎顯得有些“落伍”。
京東:618
每年6月是京東的店慶月,每年6月18日是京東店慶日。6.18這一天,京東會推出最大力度的打折。
而相傳6.18的由來是因為1998年6月18日,劉強東在中關村創業,成立京東公司。隨后在幾點的發展過程中,成為年輕人口中的“年中大促”,發展到現在,國美、蘇寧、淘寶等都會加入這一天,成為了像雙十一一樣知名的購物節。
蘇寧:818
躲過了京東,躲不過蘇寧,時隔兩個月后,蘇寧迎來店慶月,號稱818打折力度最大。
后來818當天也逐漸演變為了“全民發燒節”,在818當天許多商家也爭相進行價格大戰,或送禮品或開展商業活動。
淘寶:9.9
購物節、發燒節、年中大促,9.9日在淘寶的造節能力下,成為了“劃算節”。
它是在聚劃算99大促活動的基礎上進行升級,同時較以往的活動力度會增大很多。相比較于6.18、雙十一來說,9.9劃算節還算“萌新”,推出時間晚很多。
天貓:雙十二
雙十一過后,緊接著就會迎來雙十二,跟雙十一一樣,都是購物節,但相比較于雙十一來說,雙十二的規模要小一些。
除了以上我們提到的那些,還有許許多多互聯網造節,比如說聚美優品“301”、國美在線“418”、唯品會“419”,再加上情人節、女神節、吃貨節、“520”、感恩節、萬圣節等等,對于電商平臺來說,最好是一月一節日,這些節日背后除了小部分原有的法定節日外,大部分是由電商平臺人造的節日,其目的就是就是為了造勢營銷。
據不完全統計,大大小小的電商節加在一起已經有近40多個,數目之多讓人震驚,可以說,這種電商集體、大規模造節營銷過于泛濫,無論是對于電商平臺還是用戶來說,都極易造成“疲勞”,但事實確是電商平臺屢試不爽,消費者們“樂此不疲”,究竟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從場景營銷來說,電商平臺大規模的造節,不斷的在線上線下為消費者搭建購物場景,營造一種全民購物,人人瘋搶的購物氛圍,消費者在這種場景、氛圍的影響下,容易產生購物節必須要花錢的認知。
從營銷的手段來說,似乎每個購物節,商家都會采取“限時秒殺、預付定金、0元搶購,滿減優惠等手段”,近年來還比較流行瓜分幾億獎金的做法。其實這些無非就是為了打造“物以稀為貴”的稀缺感,激發消費者潛在的購買欲,甚至如果消費者沒有產生購買行為,會產生一種錯過大優惠只能等明年的感覺,影響消費者的心智。
從節日營銷來說,電商平臺選擇造節日來營銷,其實本質上看重的是人們對于節日的儀式感,比如說中國人的中秋要吃月餅、端午節要吃粽子一樣,通過營造節日來不斷加深消費者對于節日的儀式感,然后購物節前期的大肆宣傳渲染了莊重、盛大的氛圍。每年如約而至的購物節,讓消費者在潛移默化中養成了習慣,從此購物節也變成了大眾喜聞樂見的節日,而購物就是這天的節日習俗。
總而言之,電商平臺造節營銷之所以屢試不爽,其背后反而折射出消費者多變、多面、多選擇的消費心里。電商要想使自己的節日營銷突出重圍,一定要結合消費者的硬性需求、匹配自身平臺產品,造勢過程中采取多元化手段,打造引起消費者注意的購物噱頭,不斷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雙十一、雙十二絕不是電商造節的終點,電商大戰仍舊精彩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