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的神仙文案,上新了!
發布時間:2023-05-04瀏覽次數:0
春分時節,萬物更新之時,央視新聞也上新了一個欄目「國博日歷」,每天介紹一件國寶給大家認識,每期閱讀量都是百萬+。
同步推出的還有宣傳海報,文案也很值得一看。
帶我入坑的是在4月18日“國際古跡遺址日”推出的這張海報,作者是喻江。
罐名良渚,姓華夏。
——良渚刻符黑陶罐
良渚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距今已有約5000年。那時的先民在罐子上刻畫“文字”,記錄日常,文明便從那時流淌開來,從良渚到中華大地,綿延不息,所以文案就是「罐名良渚,姓華夏」。
給文物寫文案不好寫,因為文物的價值不單是物件本身,更是它背后的文化歷史,一句文案,只言片語,往往難以呈現全貌。
這句文案表面上是一個很妙的諧音梗,是罐名也是冠名,“良渚”是陶罐的名,陶罐也冠了良渚的名,但它的妙處不僅如此,而是它具象了5000年的文明歷史,也起頭了中華民族的燦爛故事。
就像喻江說的“五千年變成一個罐子的形狀,觸摸著,會怎樣。一罐如此,滿格光芒。”
央視是懂得給文物寫文案的,此前《如果國寶會說話》的海報文案就非常經典:
因為刻骨,所以銘心
——甲骨文
(作者:喻江)
陶
醉了6000年
——陶鷹鼎
(作者:喻江)
說我像奧特曼的,你別走
——三星堆青銅人像
(作者不詳)
一句文案把厚重的文物寫得輕盈可愛,也為冰冷的器物注入人的溫度,讓人感到親切,忍不住想要去了解。
如果《如果國寶會說話》的海報讓你意猶未盡,那這次國博日歷《每天認識一件文物》的海報,也一定能給你新的驚喜,下面一起欣賞一下:
一樹梨花,春分萬彩
——明 陸治 梨花雙燕圖軸
(作者:喻江)
古人將春分分為三候,一候玄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其中的玄鳥就是燕子,玄鳥至,梨花開,一幅春分圖景就在400年前的一個春天展開。
特喜歡蓋章、江湖人稱“章總”的乾隆皇帝,也很愛這幅畫,然后在上面狠狠蓋了幾個自己的章。

撲面吹來江南風
——明 文徽明 江南春詞意圖卷
(文案:孫煜祁 | 文案指導:崔宇)

畫的全貌
畫的作者文徽明,與唐伯虎、沈周、仇英并稱“明四家”,一幅《江南春詞意圖卷》把春風里的江南徐徐鋪開。“此刻,紙上一筆春風也沒畫,卻能聞到整個春天”。

那時風動,此時心動
——賈湖骨笛
(文案:喻江)
8000年前的賈湖之畔,先民們為表達對萬物神靈的敬畏,用死去仙鶴的翅骨制成樂器,訴說著他們的心聲,期待仙鶴的展翅能向上天帶去美好的愿望。
你聽這婉轉悠鳴,正是穿越8000多年的遠“骨”之音。
“穿行在骨笛孔洞之間的
是八千多年前人類的呼吸
那是文明的先聲
那時風動,此時心動”
這是喻江為《國寶會說話》的賈湖骨笛寫下的,今天,它們變成了海報和日歷。
她還寫道“海在表達,日會經過。字句的種子會長出葉子,帶來春風。在塵與土組成的海洋里,骨笛歷經千年,浮出海面。笛已成舟,穿行那時此刻。”

琮哪里來
——十節玉蹤
(文案:隋博宇 孫煜祁 | 文案指導:王磊)
古蜀地的金沙遺址,出土的玉器中有一件做工精妙與眾不同,它就是十節玉琮。所以,“琮”哪里來?
從良渚來。
十節玉蹤的做工與良渚出土的玉器極為相似,兩地文明在時間上相差一兩千年,空間上相距兩千公里,相當于今天的人帶著唐代的玉器跋涉千里,不畏蜀道之難,從包郵區來到了成都,“堅硬冰冷的玉石,因承載著古人的信念而有了溫度”。

春天,快到碗里來
——清康熙景德鎮窯五彩耕織圖碗
(文案:隋博宇 孫煜祁 | 文案指導:王磊)
碗上畫的是繁忙的春耕圖,提醒我們嘗著飯的香,也不要忘記耕種的苦。這幅畫是宮庭畫師根據康熙南巡帶回的《耕織圖》做的“二創”,名曰《御制耕織圖》。

愛在江河"壺"海
——唐長沙窯青釉“君生我未生”瓷壺
(文案:喻江)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以老,君恨我生遲,我恨君生早」這首廣為流傳的詩,最早就是源于這個壺,全篇沒一個愛字,卻寫出了愛的坦蕩和愛而不得的遺憾。
彼時的陶壺,不僅是器具,還有”微博“的作用,人們會在上面題詩寫詞,很多都會成為流傳市井巷里的歌謠。

黃金面膜
——戴金面翠青銅人頭像
(文案:孫煜祁 楊瑾 | 文案指導:馨焱)
出土于三星堆的金面銅人頭像,金箔薄如蟬翼,緊密貼合在青銅臉上,一如“面膜”般絲滑。
龍舟載干年,一渡向未來
——羽人競渡紋銅鉞
(文案:喻江)
銅鉞之上,刻著頭戴羽毛劃龍舟的圖景,一下把人類競渡的歷史,又向前劃了上千年,它甚至還被用作北京申奧的依據,代表中國龍舟劃向世界的舞臺。
表情包穿越千年
——亞醜鉞
(文案:喻江)
這個壞笑”表情包”幾天前還登上了熱搜,別看他笑得像個憨憨,在商代卻是象征著部族王權的器物。
3000年,一笑而過,這么綠依然這么開心,說明什么?說明原諒他人,就可以收獲快樂啊。
走,踏青去
——自玉牛童
(文案:隋博宇 | 文案指導:馨焱)
清代我國玉器文化和玉雕工藝都達到頂峰,這件白玉牧童,用簡潔的線條琢磨出一番田園踏青圖景,在今天仿佛依然能感受到迎面吹來的和煦春風。
“曾經的車馬很慢 牛更慢
何不像歸來的牧童一樣
偷得浮生半日閑
在塵囂中慢下來
好好看看這個春天”
「三國式」合同
——三國吳簡
(文案:楊瑾)
這就是最早的“合同”了,來自三國時吳國的竹簡。
在一塊大木牘頂端,寫一個又扁又寬的“同”字,下方是三篇一模一樣的內容,然后用刀割成三份,官方、檔案處、農民各留一份,合在一起就是“合同”。是不是很眼熟?這不就是今天一式三份復寫紙么。
它為何改名?
——銅奔馬
(文案:王楠)
這匹馬我們都見過,小學課本里稱之為“馬踏飛燕”,但其實馬踏的究竟是什么——飛燕、龍雀、燕隼?史學界一直有爭議,于是干脆改名“銅奔馬”。
銅奔馬僅憑一只馬蹄就屹立千年不倒,任由人們怎么爭,管他東南西北風,我自巋然在當中。
聽見北宋
——北宋「大晟夷則」銅編鐘
(文案:孫煜祁)
《清明上河圖》讓我們看見了北宋的繁華,而大晟編鐘則讓我們聽見了宋代的氣勢恢宏。
它是由宋徽宗親自主持鑄造,共12編、336枚編鐘,命名“大晟”,“晟”有光明、興盛之意,祈愿大宋繁榮昌盛。
頂配「保溫杯」
——曾侯乙尊盤
(文案:楊瑾)
上面的叫尊,盛酒的,下面的叫盤,盛水的,把酒尊放進水盤中,是用來保溫的。夏冰鎮,冬溫酒,生活就是這么講究。
時光一帶,春風又生
——戰國虎豕咬斗紋金飾牌
(文案:喻江)
2000年前,一只猛虎捕食野豬,雙方纏斗在一起,這一幕被路人抓拍下來,就變成了這件虎豕咬斗紋金飾牌。
簡單講就是一個皮帶扣,當皮帶扣上,時光仿佛又回到了那時那刻,滿目春風吹又生。
看了這么多,有一個感受,就是在個把字間騰挪出幾千年的歷史,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時真的需要靈光一閃。
可能就像喻江說的——“國寶一直在說話”。“在行進的車上,在喝茶的間隙,在我走神十萬八千里的時候,就會有一個國寶來到我面前。它們來到我的心里。刻上時間的刻度。屬于兩千年前的那個時空,就又多了一個溫暖的去處。”
※參考資料:央視新聞。

更多好文案
和寫好文案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