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秋分,晝夜平分;勿急勿遲,種麥適宜。
發布時間:2020-09-23瀏覽次數:0
《秋分》
暑退秋澄氣轉涼,日光夜色兩均長。
銀棉金稻千重秀,丹桂小菊萬徑香。
---左河水
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時間一般為每年的公歷9月22~24日。秋分這天太陽到達黃經180°(秋分點),幾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不考慮大氣對太陽光的折射與晨昏蒙影)。
“秋分”的意思有二:
一是,晝夜時間均等,太陽在這一天到達黃經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全球大部分地區這一天的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秋分過后,太陽直射點開始由赤道進入南半球,北半球開始晝短夜長,一天之內白晝開始短于黑夜;北極附近也即將迎來一年中連續6個月的漫漫長夜與連續6個月不滅的星空。
二是,氣候由熱轉涼。按我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開始的季節劃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秋祭月
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中秋節由秋夕祭月演變而來。古時有“春祭日,秋祭月”的民俗活動。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古時代我國一些地方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中秋節普及于漢代,漢代是我國南北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融合時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節俗融合傳播。“中秋”一詞現存文字記載最早見于成書兩漢之間的《周禮》中。漢至唐時期中秋節在我國北方地區還不很流行,在我國北方中原地區流行是在唐代之后。
吃秋菜
秋分是踏秋的正式開始。在嶺南地區,昔日四邑(現在加上鶴山為五邑)的開平蒼城鎮的謝姓,有個不成節的習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尋時,多見是嫩綠的,細細棵,約有巴掌那樣長短。采回的秋菜一般家里與魚片“滾湯”,名曰“秋湯”。有順口溜道:“秋湯灌臟,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
送秋牛
秋分隨之即到,其時便出現挨家送秋牛圖的。其圖是把二開紅紙或黃紙印上全年農歷節氣,還要印上農夫耕田圖樣,名曰“秋牛圖”。送圖者都是些民間善言唱者,主要說些秋耕和吉祥不違農時的話,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見啥說啥,說得主人樂而給錢為止。言詞雖隨口而出,卻句句有韻動聽。俗稱“說秋”,說秋人便叫“秋官”。
農諺道:
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
適時種麥年年收,過早過遲有閃失,
先種淤地后種沙,七天出苗正合適。
晚秋作物繼續管,隨熟隨收不能遲。
棉花進入中噴花,四至六天一次
中噴棉花質量好,
菠菜小蔥要種上,白菜澆水把肥施,
冬暖大棚膜罩好,種植黃瓜西紅柿。
青貯秸稈繼續搞,牲畜配種機莫失。
養魚餌料不能減,蓮藕采收推上市。
秋分海報設計說明:
秋分既意味著當天晝夜平分,又表示平分秋季,當到了秋分這個節氣,我國南方地區才正式入秋,此后的氣溫一夜涼一夜。畫面通過冷暖的明顯對比,襯托出豐收的金秋季節,應用上下晝夜的畫法.突出秋分晝夜均分的特點,落葉和南瓜的點綴,寓意著秋季的大豐收。
天氣轉涼
山西省廣告協會溫馨提示廣大朋友:
秋臨冬近氣候變,調理飲食多鍛煉;
紅棗花生黑芝麻,補肝養腎驅身乏;
黑豆羊肉燉當歸,補血養顏調內虧;
蔬菜水果燕麥片,補充營養助康健。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