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寧夏閩寧鎮:搬出大山 建設美好新家園
發布時間:2020-08-05瀏覽次數:0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易地搬遷是解決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實現貧困群眾跨越式發展的根本途徑,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途徑。
在寧夏,總書記有著一份特殊的牽掛,24年前他親自為這里的一個生態移民村命名。如今,這個昔日的小村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大山深處移民搬遷而來的貧困群眾,在待開發的荒漠沙灘上干出了一片金沙灘。
這幾天,閩寧鎮的白蘿卜種植基地到了收獲的時節,豐收的大蘿卜將銷售到福建、廣東等省市。
寧夏永寧縣閩寧鎮福寧村黨支部書記 謝興昌:這塊地20年前是一個干沙灘,什么都沒有,現在種的蘿卜長勢特別好。現在我們閩寧鎮種的葡萄、枸杞、蘑菇,從目前的長勢來講,肯定收成不錯。
謝興昌是搬遷到這里的第一批移民,24年前他和鄉親們生活在寧夏固原市西吉縣,是西海固的核心區域,那里山大溝深、土地貧瘠,常年干旱缺水。
寧夏永寧縣閩寧鎮福寧村黨支部書記 謝興昌:20多年前我們大多數人都住在山里面、在窯洞洞里住著,多少年來一直就是個光禿禿的山,連草都不長,不要說什么樹了。我們那個地方是太貧窮了,真正是沒有發展前途,也沒有出路。
轉機出現在1997年的春天,根據黨中央東西部協作扶貧戰略部署,福建和寧夏結成了幫扶對子,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來到寧夏調研,他提議將西海固不宜生存地方的貧困群眾搬遷到銀川河套平原待開發荒漠地,建設新家園,并親自為移民村命名:閩寧村。他曾堅定地說:閩寧村現在是個干沙灘,將來會是一個金沙灘。
那時,為鄉親們四處找出路的謝興昌還跑去看了新村奠基。
寧夏永寧縣閩寧鎮福寧村黨支部書記 謝興昌:我跟老百姓說,這干沙灘是個好地方,只要黃河的水引上來,人家福建省領導把土質化驗了,肯定是個好地方。我是第一批、也是第一戶在這兒建房子的。
在福建援助資金支持下,閩寧村在干沙灘上破土動工。首批8000多移民從西海固搬遷到了這里。為了過上好日子,大家鉚足了勁兒,一起興修水利、整理土地、引黃河水入灘。福建還派來技術專家,帶領鄉親們建大棚、種菌菇發展生產,硬是在干沙灘上建起了新家園。
黨的十八大以來,借助福建的資金、技術和人才等要素,結合當地特色,發展葡萄、枸杞和養殖等特色產業,閩寧村脫貧致富走上了“快車道”,逐步發展成了閩寧鎮。2016年7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來到閩寧鎮考察,他一直牽掛這里移民搬遷后的鄉親們能不能穩得住、有就業、能致富,并提出了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要推動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全面脫貧向致富奔小康轉變的新要求。
寧夏永寧縣閩寧鎮鎮長 王勇強:我們從單一扶貧到產業協作,從經濟援助到教育、醫療等多領域深度合作,不斷提升自身“造血”功能。目前已經有13家福建企業落戶閩寧鎮,5000多移民群眾在家門口直接就業,帶動貧困人口變身為產業工人,就能長期穩定脫貧,我們奔小康也有了源頭活水。
正在做直播帶貨的叫馬艷,28歲,小學沒畢業的她以前只能待在家,去年她應聘到家門口的電商扶貧車間上班,從字都認不全到熟練操作電腦接單、備貨,新工作開啟了她的新生活。
寧夏永寧縣閩寧鎮原隆村村民 馬艷:在山里面的時候感覺好像關著燈生活,可是來到(閩寧鎮)原隆村的時候,我感覺好像燈開了。我有夢想了、孩子也有夢想了。
閩寧禾美電商扶貧車間負責人 徐美佳:我們現在這個車間前后一共錄用了52名員工,其中44名是本村(原隆村)的建檔立卡戶,他們每個月的工資都在2400到3000元左右,并且還有相應的銷售提成。
從依靠輸血到自己造血,目前閩寧鎮已培育出種植、養殖、勞務、光伏、旅游等多個特色產業。24年來一批批移民從西海固陸續搬遷到這里,閩寧鎮現在常住居民已達6.6萬多人;2019年,全鎮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970元,貧困發生率降為0.197%,昔日的干沙灘變成了繁榮富裕的金沙灘。
寧夏永寧縣閩寧鎮福寧村黨支部書記 謝興昌:我們現在不等不靠也不要,只要勤快不要偷懶,到處是掙錢的機會。現在我們的生活標準不是掙幾個錢的事,而是我們農民現在都學到了掙錢的技術和本事,這就是我們的小康生活。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