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人在全國兩會報道中應掌握的“干貨”!
發布時間:2020-05-26瀏覽次數:0
2020年全國兩會已經召開。與往年相比,今年兩會有什么不一樣?面對特殊時期兩會新聞安排做出的調整,新聞人該怎樣做好準備,圓滿完成報道任務?老記者有何報道經驗分享?今天我們著重探討這些內容。
1、7大看點值得關注
2、兩會采訪指南
3、兩會報道提示
1.建議一定不要再出現幾十年如一屆的兩會通稿中的“固定”詞句
比如:春暖大地,萬物勃發。比如:三月的北京春花爛漫,鮮艷的紅旗迎風飄揚。長安街畔,玉蘭含苞。寬敞明亮的人民大會堂西大廳里,洋溢著濃濃的春意;雄偉莊嚴的人民大會堂,今天沐浴著新春的陽光……(今年開兩會的時間延后而且整體防控疫情的工作并沒有完全結束)
2.標點的使用
(1)“兩會”一詞因使用較廣,可不加引號。
(2)今年是“十三五”規劃收官年,肯定有大量總結,記住這里的“十三五”應加引號。
(3)法律名稱標點使用
①使用法律的全稱應加書名號,如“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規定”;但使用法律的簡稱時,則不用加書名號,也不用加引號。如“按照刑法的規定”,不要寫成“按照《刑法》的規定”或“按照‘刑法’的規定”。
②法律草案的表述,全稱應加書名號,同時“草案”用括號括起來置于書名號內;使用簡稱則不加標點符號。如,全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疫情防控法(草案)》”,簡稱則為“疫情防控草案”。
③人大代表建議案中建議制定“某某法”時,應用引號注明建議制度的法律名稱;不用引號也可。但不能用書名號,書名號只能用于已頒布實施的法律全稱。如,代表在議案中建議制定“衛生健康法”,也可表述為:代表在議案中建議制定衛生健康法,但不要寫成:“代表在議案中建議制定《衛生健康法》”。
3.名稱、詞語的使用
(1)“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這兩個會議名稱中“屆”“次”的位置不同,不要寫錯。
(2)新聞報道中不要隨意使用簡稱和略稱。“政府工作報告”不要簡寫成“政府報告”。
(3)再次重新掌握對“提案”“議案”“建議”三個詞語的使用。請記?。?strong>全國人大代表提的是“議案”,全國政協委員提的是“提案”,報道中千萬不要用錯。
(4)建議使用(疫情)“暴發”?!耙咔楸┌l”與“疫情爆發”還可能成為高頻詞。“疫情爆發”的用法,并不是不可,但建議用(疫情)“暴發”。
(5)“心理危機干預”,而不是“心里危機干預”。對病毒或傳染病是“防患于未然”而不是“防范于未然”。
(6)疫情防控阻擊戰,不是“狙擊戰”。
(7)“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有些編輯不注意、不嚴謹,也許是為了讀順口,錯寫成了“人民戰、總體戰、阻擊戰”。
(8)“參政議政”的使用。
“參政議政”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和地方委員會的主要職能之一,報道中涉及政協委員時,可使用“參政議政”。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是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報道中涉及人大代表時,不能使用“參政議政”,可使用“履行職責”或“行使權力”;“代表、委員”并提時,最好把“履行職責”與“參政議政”寫全。
4、老記者分享“跑會秘籍”
人民日報社政治文化部政法采訪室副主編徐雋:
搶抓“活魚” 快洗深煲
大戰之時、用兵之際,要想勇挑重擔,就必須仰仗平時的研究、訓練、積累。兩會報道的高強度“壓力測試”雖然勞累,但卻讓人在磨練中積累經驗、收獲成長
△2017年全國兩會,人民日報社記者徐雋在總理記者會上提問。
胸有全局 手握提綱
兩會期間,當天策劃、當天采訪、當天交稿、當天
總結就是:只有平時認真練兵備戰,才能在關鍵時刻打贏戰斗。
一是會前加強對人大、政府、“兩高”工作的了解,會上吃透政府工作報告、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和“兩高”報告精神,做到胸中有全局,手中有提綱。
二是多積累代表委員等采訪對象資源,在接到急活重活時能夠立刻聯系、立刻采訪、立刻成稿,做到出活快、出活好。
三是頭腦中始終繃著“精益求精”這根弦,用寫時政稿的標準認真對待每一篇稿件,把差錯和瑕疵消滅在寫作階段,做到差錯不上交,為編稿搶出時間。
拳打腳踢 吃干榨盡
在媒體融合時代,搶抓新聞不是以24小時為周期,而是以分、秒為周期,這對編輯記者的團隊作戰提出了更高要求。
搶抓新聞,有時比拼的是速度,有時比拼的是深度。不同的傳播渠道有不同的用稿要求,但萬變不離其宗的,是對新聞現場“活魚”的青睞。
大戰之時、用兵之際,要擔起重擔,就必須仰仗平時的研究、訓練、積累。新聞人都要以兩會報道為契機,秣馬厲兵、苦練內功、踐行“四力”,不斷接受新挑戰,這樣才能更快成為媒體融合時代的新聞健將、傳播強手。
END
━━━━